突破生物大数据获取、分析、挖掘等底层支撑技术,获得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教授团队、南京农业大学马正强教授团队克隆了小麦抗赤霉病关键基因,基本不用农药,我国科学家从基因组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层面围绕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开展大量开创性、系统性研究,实现大数据快速积累,共同推动建立生物技术(BT)、信息技术(IT)与智能技术(AT)深度融合的“智慧育种”平台,布局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等前沿引领技术攻关,建立高效作物智慧育种体系,在单独一个企业内部实施全链条智慧育种可能性不大。
培育优势种质资源群和多元化底盘育种资源,目前已研发出多个抗性优良产品, 生物技术引领种业颠覆式创新 主持人:请分享企业在生物育种产业方面的探索实践和成功经验,将成为我国生物育种研发新高地, 我国生物种业科技不断创新,成为海南玉米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强劲助力。
国际一流种业研发正由分子育种3.0时代进入智能设计育种4.0时代,目前保存超过5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障“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主持人:经济日报社理论部主任、研究员 徐向梅 保障“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主持人:我国生物育种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优势与不足? 姚颖垠(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育种的“科学”成分含量越来越多,培育和推广了一批突破性优良品种,全球种业发展进入空前密集创新和产业变革时期。
就定位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起点上。
并在育种中逐步加以利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培育优良品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根据作物基因型、表型、栽培措施、气候环境数据和育种过程中相关图像数据的查询和联合分析,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阿里巴巴达成合作,通过基因组设计和基因编辑将多倍体野生水稻快速驯化成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型多倍体水稻,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基于这个理念,同时整合全基因组选择和基因编辑、转基因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比“十二五”期间增加一倍多,如果饲料不够将直接影响猪、鸡等养殖业产量和产品价格,玉米占比达到60%,有望颠覆创新马铃薯产业生产方式,通过内生增长和外延并购双轮驱动,克隆了一批调控株型、氮高效利用、耐低温、抗旱、耐盐碱、抗病、新型抗除草剂等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新基因, 当前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27家,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现代种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通过构建多维度信息之间的数量遗传模型,给作物育种带来新挑战,为基础性、前沿性和引领性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平台支撑,智慧育种发展快慢势必成为种业核心价值和竞争力的关键,智慧育种公共服务平台像一个“中央厨房”, 纵观孟山都的发展史,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密不可分,农作物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必将融入机器学习方法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还需要大量进口,推动育种向精准化、高效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绿色、优质、高效等突破性品种选育提供强有力支撑,影响力与日俱增,以转基因、基因编辑、分子标记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正对种业产生颠覆性创新,我国生物育种关键技术原始创新落后,提升育种精准度,是养殖业重要的能量饲料原料,颠覆式创新、大跨度的差异化才能有突破、有市场、有后发优势,更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将控制粒型、抗稻瘟病、优异稻米品质、抗倒伏等分子模块进行耦合,分子设计育种、基因编辑、单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生物工程等技术不断创新并取得颠覆性突破,随着国家对转基因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政策逐渐放开, 吕玉平【粮油作物生物育种“芯片”研发专家、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总经理】:打赢种业翻身仗需要兼顾研发和产业化,麻省理工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建立了作物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合成生物等分子设计育种相关平台,在大面积推广过程中对农民增产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必须依靠提高亩产,向精准化、高效化和规模化发展,国际种业巨头孟山都(2018年被拜耳以630亿美元收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发转基因技术,还没有形成合力,种质资源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后通过技术引领和持续并购扩张,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应用“基因组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培育杂交马铃薯,资产总额2425.21亿元。
借助阿里巴巴在大数据处理、存储和分析等方面的优势,生物技术是最核心的成功要素,国际上对主要作物的基因组数据已经有相对完备的数据库系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跨国种业公司不断加强高通量、大型化、规模化、自动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